长春堂木刻印章
清乾隆年间,北京有位走街串巷的游方郎中,此人为山东道士孙振兰, 人们俗称其为孙老道。孙老道以自制消暑闻药“避瘟散”、“无极丹”为主,经多年的苦心经营积攒了些钱财,乾隆五十五年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胡同里的长巷头条北口置了间铺房,挂上了“长春堂”的字号,形成了前店后厂(自制成药,加工药材和饮片),固定经营的方式,结束了游方郎中的生活。
◆ ◆ ◆
清朝乾隆末年在前门外长巷头条有一家坐西朝东的小药铺,以经营人们喜欢的闻药为主,这就是长春堂的创始老店。1888年孙三明开始经营长春堂后,为了与日本产的仁丹和清凉闻药宝丹相抗衡,他潜心钻研,经过十年努力最终试制成功了一种新的闻药—避瘟散。到1933年左右,避瘟散终于取代了日货宝丹而独占市场。其中1933年销售达250万盒,以华北、华东销售量最大,同时在泰国、印尼、缅甸等国都有销路。当时北京曾流传着“三伏天,您别慌,快买闻药长春堂,抹进鼻里通肺腑,消暑祛火保安康。”的顺口溜。这一时期应该说是长春堂的鼎盛时期。它先后在鲜鱼口一带开设了长春堂印刷厂、长春堂棺材铺、庆丰饭馆、油盐店、亿兆百货商店,又在东晓市开有东升木厂,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,连同外地分号,总共有八个商店。
民国初年,国力衰弱,列强军阀争战不已,洋货日货充斥市场,当时日本的祛暑药“仁丹”和“宝丹”在中国大肆宣传,大量倾销,几乎每个城镇的大街小巷都贴有仁丹广告。 为了抵制日货,长春堂当时掌柜张子余先生和药师蔡先生通力合作,在原避瘟散的基础上开发出紫、绿、黄、白四种不同颜色新剂型的避瘟散,可以针对不同症状、不同病人,使用不同颜色品质更为完善的避瘟散。 这种避瘟散是装在一个八卦形的小盒内,打开盒盖,用指头蘸上一点往鼻孔里一揉, 深吸气,立即感到一股清凉气息由鼻而入,沁人肺腑,周身舒畅、清爽。避温散也可以用水冲服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完善了与生产配套的印刷厂,专门印刷包装纸、使用说明和宣传广告,开设了铸造锡制八卦药盒的生产车间,形成了采购、制造、包装、销售一条龙的生产规模,有效地抵制了日货,占领了市场。 30年代时,年产量达到了250万盒,不仅行销国内,还在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打开了销路。那时遍布京城的大小百货店、小杂货铺、茶叶店等都代售长春堂的避瘟散。长春堂在山西太原、天津等地开设了分号,并在前门外鲜鱼口一带开设了棺材铺、纸店、油盐店、百货商店等共八家商店,这时期的长春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到了鼎盛时期。 七七事变,北京沦陷,长春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。日本人限制长春堂避瘟散向外省市的邮寄业务,迫使其生产骤减至64万盒。 日本人得知长春堂资本雄厚,便再三地打它的主意。长春堂掌柜无端受到日本宪兵绑架、勒索,再加上1942年不慎失火,解放前夕的长春堂难以维持。解放后才重获新生。
↑长春堂木刻印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