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/li>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宣教之窗 >> 正文
宣教之窗
联系我们

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

地址:南通崇川区环西路华威园6号楼 

电话:0513-85050229,0513-85050228

宣教之窗

【小暑】养生三则

作者:超级管理员 来源:本站 日期:2020-07-20 17:25:37 人气:822
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



七月七日小暑天。“斗指辛为小暑,斯时天气已热,尚未达淤极点,故名也”。也有节气歌谣曰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,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,所以叫小暑。时至小暑,已是初伏前后,到处绿树浓阴,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,时有热浪袭人之感,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。

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;《诗经·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,即小暑节气的时候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;萤火虫开始活跃,芦苇下、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,只要有绿草、露水的地方,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;在这一节气中,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。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。正因为是忙季,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。









小暑养生三则

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: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”。荀子则进一步指出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,人有生有知亦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”。《素问·保命全行论》亦云:“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”。道教经典《太平经》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、乐生恶死的主张。指出:“人居天地之间,人人得壹生,不得重生也”,所以要珍惜生命。“人最善者,莫若常欲乐生”为此提出了“自爱自好”的养生学说,即“人欲去凶而远害,得长寿者,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,以此自养,乃可无凶害也”。说明,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,才能得到长寿之躯。





情绪避暑宁心神

小暑时节热浪逼人,人们常感心烦不安,还可见入睡困难、梦多易醒。这是因为夏季与心相应,夏日炎热,心火内盛,容易出现烦躁、心绪不宁。此时情绪调摄应以养心宁神为主,只有平心静气,宁神降躁,才能确保五脏安和。建议减少外出,多做些静心宁神的事情,如绘画、书法、阅读、下棋、听音乐等,可起到怡情养性的作用。俗话说“心静自然凉”,这是炎热夏季调养心神的重要法则。


运动宜缓减汗出

小暑时节暑热较盛,人容易出汗,稍一活动就全身湿透,人们往往感觉疲倦乏力。中医认为,汗出过多,不仅伤津,而且耗气,若再进行剧烈运动,则出汗更多,气随汗泄,更加耗损阳气。因此,暑热天气应遵循“少动多静”的养生原则,避免运动强度过大,出汗过多。这段时间,运动宜选择早晨或傍晚相对清凉之时,并选择较为和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健步走、慢跑等,运动时间不宜过长,建议不超过1小时。另外,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,以补充体内丢失的钠。


饮食调理防苦夏

苦夏,是夏季的常见病,多见于体质虚弱之人。夏日炎炎,天暑下迫,地湿上蒸,易致体内湿热过重。因体虚者脏腑功能较弱,脾胃、心肺一时无法调整适应,从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,消化道症状尤为突出,常表现为倦怠疲乏、汗多身重、食欲不佳、大便溏薄、小便短赤、舌苔厚腻。其主要病机是湿热困阻、健运失司。

防治苦夏,应从饮食做起。因苦夏的发生与暑热天气及体质虚弱有关,不同体质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表现,故饮食调理也要因人而异。

苦夏虽为暑热天气所致,但切忌以冷攻热。因苦夏患者多为体质虚弱之人,进食太多大寒冰镇之物,必然重创脾阳,造成寒湿内困而加重病情。



    标签: